《男生女相:中国电影之性别》关锦鹏个人影史的投射
电影百年纪念时,每个有电影文化的国家都忙着追溯自己电影文化的传统。在众多纪念影片中,以英国电影学会(BFI)策划的一系列电影史最好看。这个系列着重于导演的个人笔触,比如美国史可塞斯导演的美国电影史,日本大岛渚的日本电影史等等,都以十分主观的立场,去诠释一个电影传统。其中,有主观情感的依恋,也有客观历史的分析,更有做为影迷的一份痴迷。大量夹杂的经典电影片段,先天就组成了令人无法抗拒的影像世界,电影人自己记述电影史,自然不可与一般纪录片相比。
可幸的是中国电影并未缺席,百年的历史建构工程,是落到了香港导演关锦鹏身上。他新近完成的《男生女相:中国导演之性别》,是一部神采飞扬的纪录片,关锦鹏巧手编织,用性别的角度切入中国电影史,既个人又群体,既主观又客观,娓娓述来,有条不紊,铺天盖地的概观了两岸三地的电影,让人看到中国电影是那么迷人,难怪电影甫完成,便被威尼斯影展选入其“窗口”单元。
结构:家庭与性别身分
这部纪录片共分六段进行。第一章是“父亲的缺席(一)”,这里关锦鹏由自己电影《阮玲玉》中男澡堂片段开始,追溯自己对父亲的回忆,替这个集体回忆的纪录片,画下个人色彩的楔子。
第二章是“阴柔与阳刚之容颜与肉身”。这段是电影比重相当多的段落,只要是追忆香港电影中的男性与女性,从早期女性为主的电影,说到香港张彻、李小龙乃至吴宇森的阳刚世界,再回顾中国三零年代的一些男性情谊电影(如《大路》、《浪淘沙》),最后讨论陈凯歌《霸王别姬》和《大阅兵》的男性、女性世界,以及谢晋、谢衍父子二代电影对女性的刻划。这一段有相当多的访问,关锦鹏并且促狭地要陈凯歌谈谢晋,谢晋谈陈凯歌,谢衍谈谢晋,谢晋谈谢衍,个中的迂回及意在言外,都令人会心!
第三章是“父亲的无所不在”,这里处理的几乎是台湾电影的天下了,李安的《喜宴》、侯孝贤的《童年往事》、杨德昌的《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》、蔡明亮的《青少年哪吒》,都有非常出色的父亲描绘,关锦鹏在这段里放了许多导演访问,谈他们自己的父亲。这些对话与导演们自己的作品形成有趣的对比和张力,也是创作的最佳注脚。这个段落只囊括了香港方育平导演的《父子情》。是台湾特别重视父亲、家庭、父权和传统如“孝顺”等观念吗?关锦鹏的处理令人好奇于其可能的答案。
第四章是“寻找父亲,发现哥哥”,这里,关锦鹏比较坦然地讨论中国导演的同性恋倾向,并置入了《爱情万岁》,以及大陆地下电影代表张元的《广场》、《摇滚青年》段落。
第五章是“阴柔与阳刚:Transvestites and Transsexuals”,关锦鹏集中火力谈中国电影的性倒错问题,《梁祝》的反串,徐克努力自《刀马旦》、《东方不败》、《梁祝》中将林青霞、李嘉欣这些靓女改为靓男。这是关锦鹏较具批判性的一段,他既质疑徐克之homophobia,即明知“梁祝”是个同性恋故事,却在新版中将梁山伯改为早知祝英台为女儿身,并在十八相送中就发生了肉体关系。在旁白中,关锦鹏毫不犹豫地批判徐克“破坏了同性恋集体的回忆和神话”,另外,他也让曾在《霸王别姬》中男扮女装的张国荣批评了林青霞女扮男装的不可信。我吓了一跳,九零年代,大家说话都这么坦白直接!
最后一章“父亲的缺席(二)”也是关锦鹏最个人的一段。这里,他再把回忆拉到童年,可是不是关于父亲,而是母亲。母亲往年对任剑辉、白雪仙这著名粤剧女同性恋的痴迷,影响了关锦鹏的胎教。他说,从母亲那儿,他认识了性别并非禁忌,而可以是“游戏”,关锦鹏最后直接问母亲对他和威廉的关系怎么看?这位开明的母亲说,无所谓啦,现代社会有什么事,将来一闭眼就什么都不知道了,好简单的嘛,我也不一定要什么传宗接代……。至此电影的回忆拉到个人,观众与银幕的关系,电影与社会的关系,彼此错综交迭,无法厘清。
关锦鹏的大跃进
原本是可以写书作论文的中国电影史,关锦鹏竟这么个人化地解决了。没有长篇累牍,没有学术论述。关锦鹏电影史,其实是一个非常个人的投射,他的角度当然不是全面,但是一个从回忆、感情和私己态度出发的阅读,竟辐射出各种家庭、传统、社会、文化等复杂的连结,引发我们从许多角度的反省和思考。而且末了它也没有变成书斋喋喋不休的史家,关锦鹏不惴自陋地将父母弟妹全搬上银幕,由电影为媒介谈到彼此的性别认同和家庭期望。短短的旁白和对话,不见得深刻却动人,它的真实感委实让人伤怀许久。这是一种创作,不只是一个compilation film。
就关锦鹏而言,他原本是个多情的导演,他情感丰沛到有时觉得稍稍失控。近几年,他的作品又在美术感中寻找新的创作空间,由美术经营出的某种沉溺,甚至颓废,是关锦鹏对物质世界投射出的浪漫情怀,从《胭脂扣》、《阮玲玉》到《红玫瑰白玫瑰》,这种campy已臻化境。不过到了最后一部电影,我认为他已经被这种创作方式主控了创作导向,其间,丧失了一种朴素,使情感、人际关系都沾染到一丝与场面调度一般的矫情,而他的多情面就丧失了重心。
《男生女相:中国电影之性别》寻回了关锦鹏这一面,我看了之后忍不住打了一个电话向他道喜。在关锦鹏所有作品中,这部纪录片绝对是有代表性的,它的自在坦然,丰富多面,是纪录片透出难得的趣味性。
可幸的是中国电影并未缺席,百年的历史建构工程,是落到了香港导演关锦鹏身上。他新近完成的《男生女相:中国导演之性别》,是一部神采飞扬的纪录片,关锦鹏巧手编织,用性别的角度切入中国电影史,既个人又群体,既主观又客观,娓娓述来,有条不紊,铺天盖地的概观了两岸三地的电影,让人看到中国电影是那么迷人,难怪电影甫完成,便被威尼斯影展选入其“窗口”单元。
结构:家庭与性别身分
这部纪录片共分六段进行。第一章是“父亲的缺席(一)”,这里关锦鹏由自己电影《阮玲玉》中男澡堂片段开始,追溯自己对父亲的回忆,替这个集体回忆的纪录片,画下个人色彩的楔子。
第二章是“阴柔与阳刚之容颜与肉身”。这段是电影比重相当多的段落,只要是追忆香港电影中的男性与女性,从早期女性为主的电影,说到香港张彻、李小龙乃至吴宇森的阳刚世界,再回顾中国三零年代的一些男性情谊电影(如《大路》、《浪淘沙》),最后讨论陈凯歌《霸王别姬》和《大阅兵》的男性、女性世界,以及谢晋、谢衍父子二代电影对女性的刻划。这一段有相当多的访问,关锦鹏并且促狭地要陈凯歌谈谢晋,谢晋谈陈凯歌,谢衍谈谢晋,谢晋谈谢衍,个中的迂回及意在言外,都令人会心!
第三章是“父亲的无所不在”,这里处理的几乎是台湾电影的天下了,李安的《喜宴》、侯孝贤的《童年往事》、杨德昌的《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》、蔡明亮的《青少年哪吒》,都有非常出色的父亲描绘,关锦鹏在这段里放了许多导演访问,谈他们自己的父亲。这些对话与导演们自己的作品形成有趣的对比和张力,也是创作的最佳注脚。这个段落只囊括了香港方育平导演的《父子情》。是台湾特别重视父亲、家庭、父权和传统如“孝顺”等观念吗?关锦鹏的处理令人好奇于其可能的答案。
第四章是“寻找父亲,发现哥哥”,这里,关锦鹏比较坦然地讨论中国导演的同性恋倾向,并置入了《爱情万岁》,以及大陆地下电影代表张元的《广场》、《摇滚青年》段落。
第五章是“阴柔与阳刚:Transvestites and Transsexuals”,关锦鹏集中火力谈中国电影的性倒错问题,《梁祝》的反串,徐克努力自《刀马旦》、《东方不败》、《梁祝》中将林青霞、李嘉欣这些靓女改为靓男。这是关锦鹏较具批判性的一段,他既质疑徐克之homophobia,即明知“梁祝”是个同性恋故事,却在新版中将梁山伯改为早知祝英台为女儿身,并在十八相送中就发生了肉体关系。在旁白中,关锦鹏毫不犹豫地批判徐克“破坏了同性恋集体的回忆和神话”,另外,他也让曾在《霸王别姬》中男扮女装的张国荣批评了林青霞女扮男装的不可信。我吓了一跳,九零年代,大家说话都这么坦白直接!
最后一章“父亲的缺席(二)”也是关锦鹏最个人的一段。这里,他再把回忆拉到童年,可是不是关于父亲,而是母亲。母亲往年对任剑辉、白雪仙这著名粤剧女同性恋的痴迷,影响了关锦鹏的胎教。他说,从母亲那儿,他认识了性别并非禁忌,而可以是“游戏”,关锦鹏最后直接问母亲对他和威廉的关系怎么看?这位开明的母亲说,无所谓啦,现代社会有什么事,将来一闭眼就什么都不知道了,好简单的嘛,我也不一定要什么传宗接代……。至此电影的回忆拉到个人,观众与银幕的关系,电影与社会的关系,彼此错综交迭,无法厘清。
关锦鹏的大跃进
原本是可以写书作论文的中国电影史,关锦鹏竟这么个人化地解决了。没有长篇累牍,没有学术论述。关锦鹏电影史,其实是一个非常个人的投射,他的角度当然不是全面,但是一个从回忆、感情和私己态度出发的阅读,竟辐射出各种家庭、传统、社会、文化等复杂的连结,引发我们从许多角度的反省和思考。而且末了它也没有变成书斋喋喋不休的史家,关锦鹏不惴自陋地将父母弟妹全搬上银幕,由电影为媒介谈到彼此的性别认同和家庭期望。短短的旁白和对话,不见得深刻却动人,它的真实感委实让人伤怀许久。这是一种创作,不只是一个compilation film。
就关锦鹏而言,他原本是个多情的导演,他情感丰沛到有时觉得稍稍失控。近几年,他的作品又在美术感中寻找新的创作空间,由美术经营出的某种沉溺,甚至颓废,是关锦鹏对物质世界投射出的浪漫情怀,从《胭脂扣》、《阮玲玉》到《红玫瑰白玫瑰》,这种campy已臻化境。不过到了最后一部电影,我认为他已经被这种创作方式主控了创作导向,其间,丧失了一种朴素,使情感、人际关系都沾染到一丝与场面调度一般的矫情,而他的多情面就丧失了重心。
《男生女相:中国电影之性别》寻回了关锦鹏这一面,我看了之后忍不住打了一个电话向他道喜。在关锦鹏所有作品中,这部纪录片绝对是有代表性的,它的自在坦然,丰富多面,是纪录片透出难得的趣味性。